大陆智能穿戴硬件产业火不起 供应链管理系统不够成熟是主因 | ||||||||||||||||
近期大陆科技厂纷纷投入智能型硬件的生产,从小米推出79元的智能型手环,到联想推出网路创业平台,并发布此平台的首3个产品:智能眼镜、智能路由器,和智能空气净化器,在在都显示科技大厂对智能型硬件的市场化,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21世纪经济报导,智能硬件将是下一波,大陆科技大厂纷纷伸出触角,想要进行尝试,然而目前大陆尚未出现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主要是因为整个产业链还不成熟的关系。媒体前往深圳北采访,发现一些商家已经在贩售智能型硬件,包括智能手表、手环,和其他测量各种微数据的产品。但实地勘查发现,入驻厂商仅有5~6家,且产品都较粗糙。 放大 智能硬件将是下一波浪潮。 自从智能型手机兴起后,整个产业链都在变化,而现在智能型硬件则是有实力进入者相对少,业者也会担心做出来的产品没有人买单。而追根究柢,其实智能型产品在大陆的上游供应链管理系统还不是很完全,因此成品出现瑕疵的情况,处处可见。例如生产智能型手表的土曼科技,就遇到了产品跳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想要制作一个曲面腕表,但是遭遇到一些实务面的问题,制作出来融合塑胶和金属的表,品质并没有让土曼科技满意。 对于想要跨足生产智能型硬件的网路公司来说,最头痛的问题应该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不够透明。例如曾有开发者曾经将产品拿给业者代工,但最终出来的结果却非如此。在电子产业中,制造有很多标准,若客户没有想法,代工厂自然就会用最简单的标准来生产。 对代工厂来说,赚取的是微薄的利润,也投入相当资本于生产,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和网路一样创新。对他们来说,要修改设备,需要有足够的规模。这些代工厂都是依着苹果、三星和以前的诺基亚建立起来的,做规模小量的产品,速度可能变慢。 上游供应链管理系统业者,通常只负责生产,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和成本去承担智能型硬件创业者的特殊需求。就算这些代工厂接单,也可能因为制造成本过高,难以进入量产。网路创业者的产品开发概念,并不适用于做硬件,网路产品多半是先有一个想法,然后随时间进行升级,而且要追求速度,若产品不够新,消费者很难买单,这样的思考模式并不适用于硬件的生产制造上。 就算是苹果这样的大公司,都会遇到供应链管理系统上的问题,关键是创业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并非一道公式能够解决。因此有些网路业者会找懂硬件的人进入团队,来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问题。但是深圳的创业者,许多都是从设计公司或代工厂出来的人,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他们虽然在供应链管理系统管理方面比较没有问题,但生产的产品很难让人眼睛一亮。例如华强北有许多在贩售的智能型手表,其实产品设计和20年前日本设计的电子表,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 事实上,现在许多称之为智能硬件的产品,水准还不能称得上具有智能,可穿戴式设备要求低功率的芯片,目前一线芯片厂生产得很少。而在作业系统的部份,Google推出Google Wear,但在大陆尚未开放,一般厂商都是用一般的Android自行优化,并将不需要的模组砍掉。 此外,传感器过于单一,也影响智能型硬件的水准,例如在医疗领域的传感器,成本高昂,且目前品质不佳,使得许多智能型计步器、血压计,也同样存在不够精确的问题。由此可见,大陆智能型硬件产业红不起来,背后原因正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