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问题。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旨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这些水问题综合症并不是单纯依靠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可以解决的,而是一系列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问题。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旨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生态和环境问题;它是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2014年11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学者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城市、城市海绵绿色海绵、海绵体等这些非学术性概念之所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应用,恰恰在于其代表的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尽管表述有所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而其它概念的海绵重在指具有海绵城市功能的载体。早在2003年,我曾用海绵概念来比喻自然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针对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提出了综合解决城乡水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长期以来持续应用于包括台州、威海、菏泽、东营、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的生态规划中;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海绵体或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在国际上陆续发表并获奖。较早的实践案例包括2000年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其设计采用了人工湿地收集雨水和净化中水的绿地系统,被称为大地生命的细胞;2007年的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泡状生态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在很多重要会议和媒体采访中,我均在呼吁使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使它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并为厦门、重庆等多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建言献策,并给包括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及北京市最高决策者建言。与此同时,业界也更多地将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多项规划设计实践中,例如董淑秋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台湾水利署也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构建海绵城市。 图1a,b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绿色海绵系统:生命细胞概念,绿地吸收和净化雨水和中水(2000) 图2a,b天津桥园:城市海绵系统,收集雨水并用于棕地的生态修复(2008) 图3a,b生态海绵系统: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2010)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但是,不难发现相关研究多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体系,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工程性措施的依赖。在我看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远不止如此,它为在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生态和环境问题开启了希望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因此,在海绵城市概念和理论尚在发展阶段之时,我将结合我国水情和生态问题并辅以具体案例,详细阐述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以及构建方法体系。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