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软件技术
返回
浅析高校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一个投资巨大,持续时间长的系统工程。数据中心建设是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必然阶段,它对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保证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数据中心是高校多个应用系统的集成,能够保证学校信息的唯一性及权威性,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本文主要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予以分析,并给出高校数据中心建设的具体设计框架及设计思想。

        一、概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数字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应用系统不断增多。长期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处于“业务驱动”模式,缺乏整体考虑,系统差别较大。因此虽然个别部门拥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部门和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及数据接口,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形成“数据孤岛”。由于各个系统的开发阶段不同,开发人员不同,开发平台不同,导致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无法为高校的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高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二、众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高校信息化阶段划分,我们可以看出众多高校都已度过了初级学习使用阶段,进入了中级开发应用,只有少部分的高校,如清华、北大、中山大学进入了高级管理控制阶段。对于众多主要的处于信息化建设中级阶段的高校来说,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数据更新不及时

        学校建立了一些数据共享平台但是其数据更新速度慢,使用效果不好,利用率不高。目前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必要的奖惩措施以推动数据更新和数据建设。

        (二)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校园网的硬件基础搭建起来后,对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应用服务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三)基础数据统计不全面

        目前,高校各部门尤其是各职能部门都建有底层数据库,由于早期需求调研不够完善,致使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信息,不能更好地满足自身使用和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学校整体来看,造成了部分数据没有部门掌握,基础数据不完整的局面,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

        (四)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五)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缺乏力度。

        (六)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数据孤岛,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应用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给教学、科研管理带来了困难。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阶段

        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理诺兰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理论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阶段进行的分析:

        (一)初级学习使用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学校,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作打字机使用。在这一阶段,高校用户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没有普及。

        (二)中级开发应用阶段

        高校用户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应用需求产生,开发应用的投入也开始大幅度增加。这个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开发了财务系统、人事系统、教务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数据孤岛”。由于缺乏全局计划和整体规划,该阶段的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高级管理控制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高校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从而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高校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

        四、数据中心总体架构

        数据中心建立时高校已存在多个应用系统,为了使目前的应用系统得到有效的利用,在结构上,数据中心和其他应用系统是松散耦合的关系。黑龙江大学数据中心的总体结构如下:

        (一)信息标准建设

        数据中心的建立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应用系统,由于各个应用系统在开发时是针对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工作来设计的,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全局的考虑,导致信息无法交换。因此,在着手建立数据中心前需要首先建立学校基本信息编码标准。编码标准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目前,关于数字校园信息编码的参照规范主要是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保证全校信息编码的一致性、兼容性和开放性,减轻了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

        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有新的拓展。图1是高校信息标准中一种模式的结构图。信息标准集的层次如图2所示。由图2中可以看出,这里增加了应用规范和用户角色表。  

                    yryetyadfsd.jpg             

        (二)统一身份认证

        在校园网络基础建设之上,学校各部门、院系陆续建设了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其中不乏很多提供公共服务的系统,这些系统往往各自拥有一套权限管理机制和身份认证方式。同时,对于不同系统都采用自身的一套认证和用户管理机制,也非常不利于学校统一管理。建立了统一身份认证机制,它将同一个用户在所有应用系统中的权限和身份统一管理和分发。这样一来,各个应用系统只需保留角色和权限控制,用户相关的数据统一保存在身份认证服务器中,用户和角色的管理由应用系统自行管理,从而简化了应用系统中用户管理模块的建设。

        (三)建立数据综合管理系统

        建立数据中心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现有各种形式数据(数据库中已有、手工统计和尚未统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进行转换、导人等操作,并实现数据的备份、更新等操作。

        根据数据辞典确定的唯一数据源,具有权限的用户可以对数据中心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等。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为现有系统所用,能够自动、定期(也可以是实时)地进行数据交换,以实现数据共享,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支持各种复杂报表。

        (四)建立共享数据库

        将与全局相关的数据集中起来,存放在数据中心统一的共享数据库中。数据由权威发布部门(根据数据辞典中所确定的唯一数据源)发布,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该共享数据库是学校的核心数据库,在该数据库中应该包含学生信息、人力资源、教务信息、科研信息、财务信息、资产信息、文档型信息等数据库及与学校发展状态相关的评价、评估数据库等。库和庠及库与原有数据库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作为学校迎评的重要展示手段,迎评结束后自然过渡为学校校情数据库。

        (五)统一信息门户

        黑龙江大学在建立数字校园之前曾经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信息服务网站,这些网站从不同角度解决了一部分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的问题,为推动全校信息资源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因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缺乏个性化服务,偏重于静态信息发布,而且只能按照某一种预定的固定格式、固定的层次提供用户查询和使用。在这种状况下,一方面对最终用户带来很大的使用不便,因为用户需要登录到不同的系统中才能进行日常操作和信息查询,而且无法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一方面在信息采集和系统管理分散给各职能机构,加重了这些部门的负担,影响了信息的发布效率,也影响了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此,需要建立了一个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特定需要的信息发布平台,它通过和共享数据中心系统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结合,将学校里所有的业务应用信息集成在一起,让最终用户能够很轻松地发布、共享和查找信息,并可以根据自身要求管理相关信息,最终提供统一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平台。

        (六)建立全局数据视图

        根据数据标准、数据辞典、共享数据库结构,建立全局数据视图,为各个业务系统获取数据提供索引和指南,甚至是语义级的数据获取模式,真正实现一个业务系统数据存储对其他业务系统的透明,使业务系统之间的耦合度降到最低。建立全校的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全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存储,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应用系统间的类管理。从而彻底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各管理信息系统只有遵从类管理的相关数据交换标准,才能够相互访问对方系统提供的标准数据,同其他系统进行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        

        五、数据中心理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黑龙江大学采用的是清华大学提出的LTKP(大学资源计划)模式,它是通过一个基础平台,使得各个应用系统能够以一种松散耦合的方式实现集成。这个系统由一个平台、一个门户、N个应用系统构成,每个应用系统都能够独立运行,保持相互间的松散耦合度,使得局部的变动不至于直接干扰到整体,应用系统之间也不必互相依赖。同时每个应用系统向其它应用系统提供一些业务服务调用,使得其它应用系统可以通过这层接口调用这些服务,从而访问该应用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中心建设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主要的变化包括:

        (一)有效地规范化高校业务流程

        数据中心的建设对于高校既是技术上的挑战,也是管理模式上的挑战。管理的规范是数据中心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数据的流通是促进学校业务流程规范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学校数据孤岛问题

        数据中心的目的是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充分利用各部门数据,使数据达到最大程度的融通,并充分保证数据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三)信息处理具有实时、权威的特点

        数据中心的建设使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得到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带动负责部门及时更新数据,这样就能够使信息处理更具实时、权威的特点。

        (四)创建虚拟大学空间,实现跨地域管理

        不同学校的合并,使现在的大学多由几个校区组成,数据中心的建设满足了对多个校区的统—规划、统一管理,满足了同一学校不同区域的教师和学生相同教学工作环境的要求。

        (五)为教职员工、学生和办事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数据中心建设是在同一门户下松散耦合多个应用系统,满足用户一次登录,即可享受“一站式”的服务。

        (六)合理的数据库分布影响到信息化规划中硬件购置计划

        不同的部门应自己的业务需求,购买硬件设备,往往其硬件设备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从而造成了大量硬件资源的浪费。数据中心建设前提是要进行软件及硬件的整合,在统—规划下,充分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信息化建设需要。

        (七)数据整合使数据库中数据管理规范化,促进研发过程的规范化

        数据中心的建设需建立完善的适合本学校的信息标准,为各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标准、统一的接口,实现无缝连接。整个的开发过程都要遵守该系信息标准,这在一定程度E促进了研发过程的规范化。

        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已不再单纯的停留在应用系统建设上,应用系统及数据的整合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数据中心的建设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阶段。同时,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投入大,建设工作量和工作技术难度都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建议在学校数据中心建设中,应该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IT采购要关注的十一个特点
2015年1-9月中国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地下工程卷材防水施工工艺标准
基本建设的概念与内容
建筑施工土建工程基础施工组织设计
采购实务:政府采购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
最低评标价法≠最低报价中标法
脂肪族羟基磺酸盐缩合物高效减水剂的合成与应用1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