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管理咨询
返回
某县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75p
       xx渔港建设项目包括透空护岸455.5米、后方护岸540米以及3座码头,由于目前码头设计尚未出图,本施工组织设计不包括3座码头.    二、工程概况   2.1本工程施工范围   透空护岸455.5米、后方护岸540米。   2.2自然条件   2.2.1地理位置   xxx渔港位于xxx南部,xxx省沿海中部,大目洋和猫头洋之间,其地理坐标为东以121°48′~121°57′,北纬29°08′~29°13′,居舟山渔场、渔山渔场和温台渔场的中心,紧靠大陈渔场。距大目洋渔场20海里,距猫头洋渔场21海里,距渔山渔场25海里,是东海渔场著名渔港,素有“浙洋中路”之称。xxx中心渔港呈东北西南走向,“月牙”状封闭型港湾,港池中心线全长18公里,宽0.4—3公里,面积27公里,水深4-33米,xxx中心渔港西北以xxx镇作依托,东至东南有东门岛、对面山、南田岛、高塘岛作天然屏障,西至三门湾,港内风平浪静,港域宽、广、深,避风条件好,形成掩护条件优越的天然良港,因而有着其他港口无法比拟的优势。   2.2.2气象   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季风显著,根据东门气象站1956~1989年资料统计,气象特征值如下:   2.2.2.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6.2℃   最低月平均气温:5.4℃   最高朋平均气温:27.0℃       极端最低气温:-7.5℃(1967年1月16日)       极端最高气温:38.8℃(1971年8月20日)   2.2.2.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397.0mm   年最大降水量:1917.0mm   年最小降水量:806.3mm   年平均降水日数:162.7天,其中降水量大于10.0mm的日数为41天   最大连续降雨日数为:22天   月最大降水量平均为:202mm(6月)   日最大降雨量:281.6mm   自12月至翌年3月为降雪期,最大积雪厚度42cm   2.2.2.3雾、能见度   多年平均雾日55.7天,最多69天,最少39天,最长持续时间为50小时(1979年3月)   最多连续雾日为10天(1988年6月)   多年平均能见度7.4级,1~5月能见度较差,这段时间内小于4Km能见度的天数约占66~72%,7~9月能见度最好。   2.2.2.4霜、冰冻   多年平均无霜期292天,最长235天,最短223天   多年平均无冰冻期300天,年均冰冻日数16天,最少3天   2.2.2.5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温度80%,6~7月份温度最大,为87~90%,10月至翌年1月温度最小,为70~73%   2.2.2.6雷暴   年均雷暴日数为33.3天,7月出现日数最多,月均6.1天,10月至翌年2月最少,月均0.4天。   2.2.2.7风况   属季风气候,春季盛行西南风,夏末秋冬季盛行北风。根据xxx东门气象站1956~1980年共计25年实测风速资料统计,强风向为东北风,常风向为北风,出现频率15%,其次是西南风,频率14%。   2.2.3水文   2.2.3.1潮汐、潮流、潮位   ①潮汐   根据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调查队1995年7月28日到8月6日对xxx港航道口门附近水域进行的连续27小时的全潮观察,xxx港属正现半日潮,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11分钟,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14分钟,涨、落潮历时大致相等,xxx港内潮波属驻波型。   ②潮流   xxx港各口门处潮流基本上有二种类型,一是往复流,其主流向集中在涨、落潮主流向上,二是混合型,介于往复流与旋转流之间,其流向既不象往复流那样集中,又没有旋转流分散。   涨、落潮流路线:涨潮时潮水由xxx港东面的三个口门处进入港内,汇全向西流去,xxx港南面中部口门涨潮流先向北流去,后汇主流向西去,出西口进入三门湾,落潮时由西口处向东口退出。   涨潮时xxx港东门处潮水首先起涨,向西遍及港域其他各处,落潮时也是东口门处起落,再西遍及港域其他各处。   ③潮位(以下均为黄海基准面)   a、潮差   根据xxx港东门验潮站1961年1月1日至1964年12月31日资料得出潮差如下:   平均潮位:3.54m   最大潮差:6.08m   1995年7月份测得   平均潮差:3.42m   最大潮差:5.37m   根据相关分析得:   平均潮位:0.05m   历史最高潮位:3.08m(1989年7月)   历史最低潮位:-3.42m(1990年12月)   b、设计潮位   设计高、低潮位:   按河海大学海工所利用大目涂水文站1989~1991年连续三年实测高、低潮位资料,并于1995年7月26日至8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xxx东门临时实测潮位资料与大目涂站的同步实测潮位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设计高、低潮位如下:   设计高潮位:2.58m(高潮累计频率10%)   设计低潮位:-2.29m(低潮累计频率90%)   校核高、低潮位:   根据河海大学海工所利用xxx以北松兰山大目涂站1981~1991年共12年实测高、低潮位年极值资料作样本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出:   五十年一遇校核高潮位:3.94m   五十年一遇校核低潮位:-3.46m   二十五年一遇校核高潮位:3.81m   二十五年一遇校核低潮位:-3.37m   2.2.3.2波浪   xxx港共有5个口门与外海相通,对工程而言,仅有铜瓦门口门处的波浪会对港内水域平稳产生影响,其他口门对本地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经河海大学海工所计算,东北方向外海深处HS=5.74~6.06m的大浪,传到铜瓦门前只有HS=0.85~1.12m,五十年一遇最大有效波高HS=1.12m,绕射进大、小铜钱山处HS<0.5m,H1%<1.0m。   2.2.4地貌、泥沙   2.2.4.1地貌   xxx中心渔港的临海陆域以滨海冲积阶地和海积平原为主,港域海岸基本上为淤泥质海岸和人工海塘。   xxx港域和五条航道口门均属潮流槽型地貌,下湾门等诸航门,水道深水区底质以砂质粉砂或――粉砂――粘土为主,含有贝壳、砾石,口门窄口处,水流湍急海区冲刷,形成冲刷深槽,基岩出露,以下湾门深槽最大,水深达56m。整个下湾门航道形成三个深槽,深槽水深至少40m以下(指平均潮位时)。   场区在山坡面流坡洪积、河流冲洪积和海洋堆积等多种地质作用下,形成了山麓残坡积、坡洪积与河流冲洪积、滨海堆积多种成因的复杂地貌单元。   2.2.4.2泥砂   xxx中心渔港大部分为泥质海底,通过底泥与悬沙粒径分析,两者中粒径大小很接近,故xxx港主要为悬沙落淤,根据观测结果,整个水域的平均含泥量为0.171kgm3。   根据河海大学海工所对xxx中心渔港港区的数模淤积分析,一期工程所在岸线段的泥砂运动基本不受东门岛南岸、西岸以及xxx镇西侧雷公山至海军船坞岸线段工程的影响,东段岸线外移200米后,岸线前沿水域的流速将无明显变化,年淤积强度小于3cm。   2.2.5地质资料   根据《yyy县xxx中心渔港透空护岸及码头工程勘察报告》(浙江省工程勘察院,2003年),将勘察区地层自上而下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15个工程地质亚层:   ①1层:杂填土。杂色,以碎石块石,建筑垃圾为主,混杂少许生活垃圾,底部为黑色,含淤泥,为近期护岸塌落和人工堆填而成,土质不均,厚度为0~2.8米。   ①2层:淤泥(mQ34)。黄灰色~黑色,流塑,厚层状,下部含腐木屑,局部夾少许卵砾石,高压缩性。该层场地内部分分布,厚度为0~1.0米,物理力学性质差。   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浅灰色~黄灰色,流塑,层厚状,局部含有贝壳碎屑和薄层粉土。该层场地內均有分部,顶板标高为0~-2.90m,厚度为0.50~7.50m,物理力学性质差,为场地内主要压缩层。   ②2层:淤泥混卵石(al-mQ42)   浅灰色,松散,饱和,卵石含量30~40%,径2~5cm,大者8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圆砾,砂砾10~20%,径以3~8mm为主,余为淤泥,含少许贝壳碎屑,土质不均,局部淤泥含量较高。该层场地内主要分部于渔港东路一带,顶板标高为-1.90~-3.90m,厚度为0~5.90m,物理力学性质一般。   ③1含粘性土卵石(al-plQ23)。浅灰色,松散~稍密,饱和,卵石含量50~60%,径3~6cm,大者11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圆砾,砂砾10~20%,径以5~8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该层场地内局部分部,顶板标高-5.40~-7.60m,厚度为0~4.50m,物理力学性质稍好。   ③2含粘性土卵石(圆砾)(al-plQ23)。灰黄色,松散~稍密,饱和,卵石含量50~60%,径2~4cm,大者8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成分为凝灰岩,圆砾,砂砾20~30%,径以5~8mm为主,余为少许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圆砾含量高达70%以上。该层场地内局部分部,顶板标高-6.80~-11.20m,厚度为0~3.2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④1层:粉质粘土(al-lQ23)。灰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9.30~-13.20m,厚度为0~1.60m,物理力学性质较差。   ④2层:粉质粘土(mQ23)。浅灰色~兰灰色,软塑~可塑,局部为流塑,厚层状,下部渐含铁锰质氧化斑点。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11.35~-13.20m,厚度为0~4.05m,物理力学性质差。   ⑤1层:粉质粘土(dl-plQ23)。褐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局部含砾砂。该层场地内仅SK37孔揭露,厚度仅为0.80m,物理力学性质稍好。   ⑤2层:含碎石粉质粘土(dl-plQ23)。褐黄色~浅灰色,松散~稍密,饱和,碎石含量20~30%,部分为卵石,径3~5cm为主,大者可达11cm以上,强~中风化,亚棱角形~亚圆形,成分为凝灰岩,砂砾含量20~30%,径以5~10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碎石含量较高。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6.50~-13.00m,厚度为0~6.05m,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⑤3层:含粘性土碎石(dl-plQ23)。褐黄色~浅灰色,稍密~中密,碎石含量50~60%,部分为卵石,径2~4cm为主,大者可达8cm以上,强风化状,以次棱角形为主,部分为亚圆形,成分为凝灰岩,砾砂含量20~30%,径以5~10mm为主,余为少许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以角砾、圆砾为主。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9.75~-15.80m,场地揭露最大厚度为13.60m,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⑥1层:含碎石粘性土、含角砾粘性土(el-dlQ)。褐黄色,松散,碎石含量20~30%,径以3~6cm为主,大者可达11cm以上,强~全风化状,亚棱角形,砾砂含量10~20%,径以5~10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为粉质粘土。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7.80~-21.50m,厚度0~~4.4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2层:粉质粘土(el-dlQ)。灰紫色~褐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土质不均,偶见碎块石。该层场地内仅在SK42、SK43处分布,顶板标高-10.80~-10.90m,厚度2.30~~3.1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3层:含砾粉质粘土(el-dlQ)。灰白色,可塑,厚层状,局部见残余角砾、碎石,土质不均。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13.90~-14.60m,厚度1.60~~3.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4层:含粘性土角砾(el-dlQ)。褐黄色,稍~中密,干,角砾含量40~50%,径以1~3cm为主,大者可达5cm以上,强~全风化状,棱角形,成分为凝灰岩,砾砂含量10~20%,径以5~10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粘性土含量较高。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16.20~-20.80m,厚度0~~10.20m,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2.3主要构筑物结构   本工程包括后方护岸540米、透空护岸420米.   2.3.1后方护岸结构   新建后方护岸采用混凝土扶壁式,路面形式采用预制彩色混凝土块,扶壁底部采用φ120直径松木桩,桩长6米;墙后回填石渣及闭气土方,闭气土方与回填石渣之间采用400gm2土工布分隔。详见后方护岸断面图。   2.3.2透空护岸结构透空护岸采用φ800钻孔灌注桩基础,现浇C30混凝土横梁,上部为预制C35空心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