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招标采购案例分析教材中案例(4) | ||||||||||||||||
招标师考试《案例分析》教材中的案例4.5-4.14,讲的都是各种条件下的资格审查问题。 其中,案例4.10是某工程施工项目;4.11是高速公路项目。 案例4.10中,在收到的12份资格预审申请中,有4份有争议:A曾为项目的设计单位;B在其他城市因发生重大事故,被撤销安全许可证,停止投标资格1年;C提供的安全许可证复印件有效期已经过期;D提供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上该有仅限XX项目(另一个项目)用的公章。…… 分析的参考答案是:A、B、C、D都不能通过资格审查。 在案例4.11中,专家发现:有2家申请人提供的资质证书编号与建设部网站上公布的不一致,便判断其无效;申请人不能通过资格审查。 参考答案告诉我们:建设部颁布的有关资质证书均会在其网站上公布,编号是唯一的;公布内容包括所属单位、编号以及级别等等。 但是,这只能作为参考。【审查委员会应该核对有关证件的原件,进一步核实申请人是否存在资质证书造假行为,而不能简单地判定申请人申请无效。】 笔者连着看了这两个案例分析后感到糊涂和疑惑:审查委员会到底应该如何审查资格问题呢?看到许可证复印件的有效期过期,便可不用核对原件正本的有效期是否过期,而判定其资格不合格;在相信建设部网站的前提下,发现投标人提交的证书复印件不符合,就需要核对原件正本,怎么理解和掌握评审的精神? 笔者以为:资格审查的目的,是应该努力保证潜在的投标人符合招标人的要求,具有符合有关资格资质要求的技术、经济和许可的能力;换句话说。是保证其实质的能力,而不是纸上的、表面上的能力。 招标人的资格资质要求,一般的涉及到众多方面。《法律法规》教材一书,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有关要求。比如,对于建筑设计及建筑施工来说,是主管部门建设部颁发的有关资质。对于企业营业执照来说,是主管部门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对于电梯、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而言,又是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对于IOS9001那种体系而言,是有关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 招标人的资格审查委员会,无权也不可能对投标人的上述各种资格资质证书作出什么解释和修改,只是核对是否真实,是否符合要求。 这样看来,有关的复印件错误,不一定代表其原件正本的错误。 除非,招标人在资格预审文件中,或者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发现复印件错误和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再核对原件!否则,评审委员会应该尽量对有疑问,不清楚的问题作出进一步的核查,以表明对招标人的负责;同时,也是对投标人的负责。 笔者这样的观点,就是说,评审委员会应该有权要求投标人澄清,并在合理的时间内提供更正。 是不是笔者这样的观点错误?是不是这样做会导致不公平? 以前面的本复印件仅供XX项目为例。它能说明这是投标人的错误,投标人应该为此负责;但是,是否应该导致投标被拒绝?允许澄清和允许补充新的复印件,会改变工商部门对其注册登记的管理吗?所以,我个人倾向与该案例中的第一种意见。对于4.11案例,我同意参考答案的意见。 否则,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解释,在评标评审过程中,有一个澄清的程序。 也许,这样的说法过于理想化了。在现实的评审和评标过程中,对于建设工程而言,许多评委忙于看众多的投标资料,忙于各项打分;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上网。在一般项目半天左右的评标时间里,几乎没有澄清的时间和可能。那,就不是如何审查资格的问题了。 对于教材中所说,由于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所以,一个地方的处罚规定,也适用于全国。 笔者以为,这样的结论,只能用于教材和考试,很难应用于实践。因为,现实是各地做法很不统一,处罚的规定,可能也是五花八门,信息公开与共享也还是待进行之事。如果,一个投标人在北方的齐齐哈尔受到处罚,在广州或者重庆,人们能够及时知晓吗?评审委员所依据的资料,很可能是投标人自报。 那么,如果一个投标人在其他地方投标,如实填报曾受到的处罚,他肯定没戏;如果,他隐瞒不报,则评审委员,也可能很难知晓。则他就容易过关。后果不是明显的吗?长此以往,还有多少投标人会如实填报呢?在目前诚信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以前,评审和评标委员会很难完美的解决这种资质审核问题。似乎只有投诉以后,人们才能设法查询和弄清真实的情况。 所以,参考答案中的建议评审委员会核查证书原件的做法,还是值得研究和推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