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创下“项目之最” | ||||||||||||||||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在2014年汛期后通水,它从河南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市团城湖,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中线工程设计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主要解决京、津、冀、豫四省(市)的 最大的输水隧洞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输水隧洞,长4.25千米,单洞内径7米的穿黄隧洞,被称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为增加输水的安全性,穿黄隧洞设计为双洞结构,根据黄河的流向,上、下游平行布置,两洞中心线相距28米。 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上,可以看到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在郑州西部摆动了一下腰身,浩荡东去。而在此,长江水和黄河亦握手,北上的汉江水通过两条穿黄隧洞在此与黄河立体交叉,以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势俯冲而下,穿越了万古黄河。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上标志性、控制性工程穿黄工程。 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水,要经过膨胀土地区,跨越20多座渡槽,然后进入郑州却被黄河拦了下来。长江水想要从滚滚黄河下穿越而过,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上游约30公里处,线路总长19.30公里,主体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洞,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防护堤,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2005年9月27日,穿黄工程开工,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第一个开工的项目,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控制性、关键性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之后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 穿黄工程是在泥沙、淤泥等复合沉积地层中,在饱和水位下埋深最大的穿越黄河的输水隧道。在黄河河床下30多米的地方,穿黄工程的两条隧洞内径均为7米,长4250米。打通隧洞用的是巨型盾构机,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盾构的方式穿越大江大河,全无先例可供借鉴。 建造的过程中,除了要时刻防备危险,更要突破很多技术难题。穿黄工程的隧道,与公路、铁路等隧洞不同,穿黄隧洞为输水洞,既要考虑隧洞外部的黄河水和土层压力,还必须考虑洞内水流的压力,因此隧洞实行的是双层衬砌结构。面对穿黄工程一系列的世界级难题,建管单位先后攻克了7项在国内外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2010年9月27日,全长4.25公里的穿黄工程两条隧洞顺利贯通。通水之时,长江与黄河将实现有史以来第一次亲密握手。 据了解,穿黄工程的抗震能力可达到8级,按黄河30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不仅如此,隧洞内还布置了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若出现洞内受力、变异等情况,通过观测仪器,在黄河岸上的自动控制室就能及时看到。 穿黄隧洞入口旁边是退水建筑物,包括闸前段、闸室段、直径9米的退水洞、出口消力池与泄水槽等,共长1019.21米。当穿黄隧洞需要检修时,汉江水将通过退水洞注入黄河,从而排空穿黄隧洞中的水对其进行维修。 此外,穿黄工程还承担着多项职能,如果黄河出现旱情,汉江水也将通过退水洞注入黄河,支援黄河,实现交汇。或者水量过多时,汉江水通过退水洞排进黄河,为泄洪分担微薄之力,实现江水河水共一色。 最深的调水竖井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来的长江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 工程北岸竖井为大型圆筒结构,建于黄河河滩地中细砂强透水地层中,内径16.4米,井深50.5米。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每秒,井壁为双层结构,外层为地下连续墙形式,厚1.5米,深76.6米;内层为0.8米厚钢筋混凝土现浇衬砌,采用逆作法施工。基坑工程规模之大、开挖之深、地质条件之复杂、工作难度之高,均居国内之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