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家琨写道:“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刘家琨 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那儿,超越房屋的建筑并不是一个有新意的话题,但是中国馆的主题普通建筑的应对和日常生长恰好揭示了灾难发生之后,建筑的有权限思考边界。策展人张永和提出普通建筑的概念,质疑权力对环境的破坏性规划,对建筑与传统的生长关系的阻断,对个体最基本的安全感和满足感的忽视。 刘家琨在汶川大地震中研制的再生砖正好赶上了那次双年展,这种新型材料就地取材,用破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乡村常见的秸秆做纤维,再加入水泥制成轻质砌砖,在当时的灾区重建中发挥不小的功劳,缓解了一部分残垣断瓦的积压难题。 这一廉价、易得的新型材料引发了建筑圈的好奇与关注。发表于10年前的《叙事话语与低技策略》一文中,刘家琨写道: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并不是每一次的创新都能获得灾民的认可,尤其当村民、村干部一致反对时,建筑师在推进重建工作时阻力不小。刘家琨:地震并非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状态下,建筑学所围绕的审美机制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灾区重建是机会与失败共存的冒险,尤其当自然村落遇上土地整合、乡村复兴和乡村城镇化扭打在一起时,在面临新机会的当下,少有人能鼓起勇气,尝试生活方式的改变。灾民对安全感和满足感的渴望也会制约他们做出更个性化的选择。 刘家琨的脸上没什么表情,说话也是言简意赅,很难同他与论坛上谈笑风生的形象相连,但骨子里清高的传言却未必是假。他双手交握,没有抬头,闷声说:还是要听居民的意见,因为不能用一种审美来指导别人的生存。 在他的一体六面模型中,与自然共生、低技策略、环保生态、处理现实、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转译传统,这些在建筑圈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理念,到了乡村实践中却犯了难。 首先,要明确你是干什么的,要达到什么目标。(自我省问)会把以前虚浮的、幼稚的一些东西剔除掉,暴露出虚伪性。不管要做成什么样子的建筑,刘家琨至少能确认,在抗震救灾中,实质性的帮助是最重要的。这个判断就和以前实现某种风格很不一样,有更多的思考职业意义。 对于刘家琨而言,建筑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所以在决定为地震逝者胡慧珊建一座纪念馆之前,他就打算为这个无缘相见的女孩做一场花季的告别礼。刘家琨派了所里与胡慧珊年纪最相仿的女生去调的粉红色,从她父母那儿收集来的陈列品也只是书包、笔记本、乳牙等充满个人气息的物品。阳光从一个圆形的天窗直射而下,洒在矮脚凳上,仿佛少女回来过。 平凡的初中女生,平静的缅怀,平稳的建筑,正如刘家琨自己所写: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个普通的女孩,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要想造普通建筑,说它简单可以,说它难也没错,关键是有没有将语境置于普通的建筑记忆。就地域性而言,刘家琨的设计是一种边缘性的探索,除了他坚守在家乡成都之外,也指他多年来远离主流学术圈,他对记者表示:建筑圈朋友不多,也不在乎朋友是哪个圈。 一名与会的建筑师告诉我们,如此大阵容的论坛规模他还是第一次在成都看到,为近年来首次,而他的参照对象是平时出席活动只负责露脸的个体户建筑师刘家琨。 人物档案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主要作品有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四川美院雕塑系馆、成都当代美术馆等,著有《明月构想》、《此时此地》等书。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