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集团变革管理案例分析 | ||||||||||||||||
变革管理案例: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认为推动人类思想发展的并不是思想本身的力量,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正是基于这一观点的一致性,秉持以工业标准建设商业文明的本报和相信创新成就未来的方正集团在2009年11月间,接连在5所校园进行了以创新及民营科技企业变革为主题的系列巡讲。 从汉卡到汉字处理技术、从王选的个人的价值到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方正集团的4位领导者从这样的角度娓娓讲述了方正集团23年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些工作和经历其间的领导者们充满感情和回忆的描述,一个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进步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形象不断丰满起来;你会发现,你原来了解到的搭建在纸面或者胶片中的方正是单维度的,一个企业在几十年间经历的风云变幻绝非一段浅薄的文字能够承载。 与那些走贸工技路线的中国企业不同,方正等校办企业一起走的是依托大学资源的产学研的起步道路。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当年那些靠市场营销起家,通过成本和规模扩张取得优势,最终利用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而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巨型基地的企业们,终于遭遇迷雾缺乏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成了他们难以挣脱的痛。作为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之一,除了商界海明威式探险的勇气和毅力,方正集团的领袖们总结了方正真正快速成长的核心秘诀,那同时也是从王选时代开始,方正就一直遵循着的准则:创新,创新,再创新。 企业变革是指者主动对企业原有的状态进行改变,以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以某一目标或某一愿景为取向的一系列活动。成功企业变革使小企业逐渐变成大企业,使弱企业逐渐变成强企业,使普通企业变成品牌企业。变革管理成为围绕企业发展目标所必需进行的重要举措,快速而成功地变革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宝,变则通,通则久,不变则必然会被淘汰出市场。 定型不易,变革更难,它们都是和人固有的惯性作斗争。著名领导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成名作的题目是A Force for Change(变革的力量),他认为,领导行为引起变革,此乃其首要职能。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几年前赢得竞选的关键词就是Change。变革的难,有这样几种:找不到方向,是为迷茫;难以说服人改变,是为无助;无法快速行动,是为无力。 对于未来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即未来是不同的。对于组织发展来讲也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即不断变革。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将面对这样一种严酷的事实无论组织设计得如何完美,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以后都必须进行变革。因为世界各地许多精明的商人都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所以,大多数企业都会被要求在今后的10年中越来越频繁地进行变革。而如果他们坚持自己过去的做法和行为,那么很多企业将无法应对变化。 变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演变,还是轰轰烈烈的企业战略变革。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急速发展,变革故事不绝于耳,但能作深刻剖析的多属失败案例,成功故事往往点到即止,不敢过于声张,惟恐日后遭遇尴尬,难收残局。变革过程之长之难,可见一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艰巨的转型过程,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向服务转型意味着重新思考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触发变革行动。这将是一场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变革,也是一场盈利模式从短线到长线的变革。这还将是一场顾客关系从片面了解到全面了解,从有限互动到充分沟通的革命。 中国企业,一万次变革,九千九百九十九次败,败在目标模糊,规划失误,急功近利,缺乏系统思考,败在未经充分的文化理念、干部人事准备,以及没有合格的变革主体等。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切入良性的动态管理轨道?如何去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国的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不是大而不强,特别是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强行划转组成并给予政策优惠,甚至是垄断性质的国企,更是如此。中国企业应该彻底抛弃自我优越感和好大喜功的想法,看到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劣势,真正地去行动,从而推动中国企业的大赢。根本上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念和想法。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