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向衰落的三大温床 | ||||||||||||||||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意思,这是源自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科学家们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而其来的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同样是水煮青蛙实验。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的在热水中烫死。 温水煮青蛙道出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突而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到死都还不知道是何故。 同样的,企业在某些舒适的条件下也会慢慢地失去竞争力,这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企业在温床中走向衰落的缘故。温床可以带给企业舒适的条件和环境,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灾难性的覆灭。 第一、政策温床 因为政策上给的优越性,所以,企业往往有一种优势和优越感。优势是企业必须的,是夺取市场的金钥匙,而优越感则不同,它会容易导致企业老板和企业员工的惰性和失去危机感。 中国房地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率先破冰,令房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消费热点,并将国内经济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泥沼中拉出,继而迎来了宏观经济的黄金十年。 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地方土地财政充盈,城镇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大幅提升至89.3%;并由此崛起了一批富豪和中产阶层,包括入主福布斯财富榜视如探囊取物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众多通过房产增值获取财富收益的普通投资人……中国房地产业可谓真正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无论从货币信贷政策、资本市场融资、宽松的销预售环境乃至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导向,这个产业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尽管其间经历了多次周期性调控的洗礼,但始终有惊无险,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印证了风雨过后见彩虹的生存铁律。 然而,2009年国内楼市的超速成长,似乎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袭来。2008年金融危机让出口和内需拉动经济乏力的情况下,以房地产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再次高歌猛进,引领实体经济V型反转,率先进入上升通道。在此期间,无论是楼市成交量还是成交价格,均创下历史新高。然而,与应对CPI走高,有条不紊的通胀预期管理相比,楼市似乎不怎么听话,不断刷新的房价屡屡挑战中国政府的维稳大计至此,风向变了……曾经的政策温床,陡然降至冰点;曾经的市场宠儿,一夜之间千夫所指;曾经既挽狂澜的改革先锋,成为新一轮结构调整的调控标的; 尤其是2011年开始,信贷紧缩、土地收闸、税收清查、限购限售、行政问责……调控风暴裹挟着沸腾民意如雹子一般地迎头砸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首当其冲,大连、青岛、佛山等二三线城市更难以幸免。 及至4月,尽管新国八条要求各地公布房价年度控制目标的大限已过,然而,由此引发的争议并未休止。 既然不能一锤定音,就必然重锤擂破鼓,这似乎意味着新的政策调控将继续发力。 转眼间,中国楼市就像一个被雨水浸透衣衫的流浪汉,是顾及体面的裹湿前行?还是放弃尊严的彻体裸奔?他面对的将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2011年后,当所有的政策利好都转化为利空,楼市是否真的迈进了一个裸奔时代?失去了政策呵护的开发商和购房者又将如何应对时局? 从房地产业可以看到,政策既是整个房地产业的温床,又是让房地产企业走向衰落的直接外因。政策从来就是企业走向衰落的一个最为明显温床,我相信现在的国有企业也好,还是上市公司也好,几乎都存在着裸奔的一天,只是这一天迟来还是早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