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实施效益信息化 | ||||||||||||||||
■信息化投入成本要考虑显性成本,同时也要考虑隐性成本; ■信息化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又是一种新技术投资; ■信息化产生的效益包括可持续发展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回顾中国施工企业过去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之路,虽然一直在快速发展当中,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不少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特别是在软件建设中的投入效果不理想。不理想的原因,固然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致使软件落后等客观因素,但也有领导层和管理层人员的认识不到位等人为主观因素。在此,笔者想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实施企业效益信息化,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以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准确定位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果如何,首先要考虑是否满足了企业的需求。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企业的决策工作更加透明公正,企业的管理工作更加标准规范,责任更加明确,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基于网络实现扁平化工作方式。同时,施工企业信息系统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包括: 满足高层领导需求。目前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不同于过去,决不能立足部门需求进行规划设计,要遵循“从上到下,由内及外”的设计原则。要立足集团公司、总公司或行业高度,要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要考虑信息的集成和综合。对于施工企业的高层领导来说,需要借助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大量审批或浏览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需要专门的窗口界面,最好的办法是将领导审批的所有事务、浏览的所有文件全部集成在OA界面。即领导不需要一会儿进入合同窗口,一会儿进入别的窗口去寻找审核内容,采用统一的、相对固定的OA界面,即采用BS操作模式、Internet工作范围,领导可以在出差、旅游或家庭进行办公,极大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潜能。但需要开发软件时实现合同、人力资源、物资等子系统与OA的集成和一体化。另外,领导的工作并不固定,这就要求软件有自定义和配置功能,当需要领导网上审批人员调动事务时,相关工作人员就能够将人员调动信息从人力资源窗口配置到OA窗口,以便于领导审核。 满足基层业务人员需求。在实施企业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阶段,基层业务人员可以从业务、流程、软件的美观性和操作使用的方便性等方面提供需求。提供的需求要与企业整体的需求相统一,要避免采用对过去手工业务进行简单照相的方式,要对原有流程进行梳理和改造。基层业务人员使用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现有的桌面应用程序方便集成的功能;应具有基于浏览器的系统自动安装与自动更新的功能。 满足中层管理人员需求。由于中层管理人员居于高层领导和基层业务人员之间,其对信息系统的需求也表现为两者兼有。即不单有基层业务人员常用的数据录入、查询、报表打印等功能,同时也有网上拟稿、核稿、会签、审核等功能。对于软件的需求,表现为通用性需求,例如要求软件具有:完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设计;方便的自定义和自动提醒功能;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良好的开放性、安全性和扩展性;灵活的配置功能;标准与统一的打印方式;灵活的查询功能;更加美观的用户界面。 总之,需求定位不准、软件难以实用,软件使用不起来,自然谈不上效益信息化。因此,准确定位施工企业信息化的需求是实现效益信息化的关键。 合理测算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 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人是指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维护直到最后被更新或替代这样一个生命周期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在这个生命周期中,首先要考虑其实施时的显性成本,同时也要考虑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一般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组织和管理成本。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显性成本是可以事先测算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信息化建设项目基础诊断与总体规划阶段的费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前,为避免信息化项目失败,一般要针对企业现状进行基础诊断与总体规划工作。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往往聘请有经验的咨询专家或咨询公司进行,其主要工作包括:信息化基础诊断与培训;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企业信息化子系统划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式选择;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选择;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模式的选择;企业业务流程规范化梳理和重新设计;企业不同组织机构和职能人员的管理制度建设;企业数据库(数据中心)方案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等。在此基础上,起草或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报告。这一阶段的工作技术含量高,又需要专家经验,是非常重要的阶段。通过专家咨询,给予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准确定位,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关于这一阶段工作的费用,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笔者的了解,如果采用招标的方式,报价一般在30~60万元之间。但如果采用专家咨询方式,本单位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完成规划工作,其成本将大幅度降低。 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阶段的费用。在企业总体规划报告完成后,基于该报告的建设方案,需要进行信息化软硬件实施项目的招标工作,或者经过用户单位的考察直接进入签订合同阶段。从招标、签订合同、用户需求分析、信息系统设计、软件开发、调试与安装实施、软件操作使用培训、系统维护培训、信息系统试运行与维护。这一阶段的工作投入比较大,特别是软件开发的投入,目前缺少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少软件公司无序竞争,报价的高低差别很大。例如,就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考评评分标准中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而言,根据笔者的了解,其报价高的在300多万元,而报价低的在50多万元。差别如此之大,作为用户单位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仔细分析其报价的合理性: 分析简单的购买软件方式是否可取。中国施工企业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包括招投标、进度、成本、合同、物资、质量、安全、竣工、风险、设备、人力资源、档案等子系统,另外还包括OA和门户网站。根据笔者的了解,每个施工企业都有个性化的需求,这些子系统如果要真正用起来,软件的修改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国外的名牌软件厂商,软件的配置功能很强,一般来说,也只能满足70%~80%的用户需求。如果不考虑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将软件厂商的管理模式全盘提供给用户单位要求照搬,那是不实用的,难以满足中国施工多样化的要求。因此。对于中国施工企业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采用简单的购买软件方式,虽然投资少,但因为软件难以实用、应用难以成功而不可取。 分析用户单位个性化的软件开发需要的费用。一般情况用户单位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即根据经过讨论后确定的业务流程、审批流程、部门和人员职责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可以说,只有完全考虑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出来的软件才是实用的。另外,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机构和职能、业务流程、审批流程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可以说,在软件的2~3年的维护期内,软件的修改也是不可避免的。用户单位需要仔细分析软件厂商满足个性化需求、满足多次修改的开发工作量和开发费用,并把这些需求作为合同条款写入合同中;加之软件厂商需要安排1~2名维护人员现场辅助用户单位使用软件6个月。如果按照这样的工作量来测算,显然软件厂商50万元的报价是偏低的;反过来理解,软件厂商报价50万元,可能采用的是简单购买软件方式,没有考虑软件的多次修改、没有考虑用户单位个性化的需求、也没有考虑2人半年的现场辅助使用;如果只是应付信息化考核要求,无论对于软件厂商还是对于用户单位均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