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工程为绵阳段LJ-05合同段,该段全线位于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建设镇与花园镇境内。LJ-05合同段起于永明镇两河口,起点桩号为K30+000,经元宝山、易家坪村、廖家湾、建设镇至花园镇,止点桩号为K39+000。本合同段路线总长9.000KM,含有廖家湾大桥1座;邓家河中桥与巫家沟中桥2座;立新路分离立交桥1座;涵式小桥2座;桥式通道4道;涵式通道5道;钢精砼盖板涵20道;圆管涵6道;人行天桥3座;车行天桥4座;渡槽1座。本段工程设计为双向4车道,并实行对向分隔行驶,严格控制出入,实行全封闭、全立交,是具有较高的设计速度和完善的安全设施以及较好的服务和管理的高速公路。第二节沿线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本段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绵阳市三台县管辖的永明镇、建设镇及花园镇境内,路线起于永明镇,止于花园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2′~105°45′,北纬30°55′~30°23′。路线沿线系丘陵及河谷平坝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面海拔高程多在360m~620m,高差一般50m~100m左右,区内丘包群立,沟谷迂回、宽阔延伸,为四川盆地典型之丘陵景观。二、水文、气象1、水文本段内无大的地表水系,主要有发育的小冲沟,全段只有廖家湾沟谷内有常年流水的小溪流,沿线多为库塘蓄水。2、气象本段所处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长、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暖夏热、秋雨连绵、无霜期长、多云多雾的特点。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8.1℃,极端最高气温41.4℃,极端最低气温-3.7℃,最冷月平均气温7.4℃,最热平均气温28.7℃,最大平均日温差17.6℃,年积温6635.3℃,年无霜期为331天,年日照1316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年平均水气压为17.7Kpa。场区多年平均气温13.8℃,最高气温38.9℃。区内大气降水主要表现为降雨,降霜、霜冻和冰雹少见。日最大降水量为214.80mm,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190.9mm,多年平均降水量1085.1~1141.8mm,月平均最大降水量为167mm,陆地蒸发量695mm,径流深415mm。场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171.1mm。雨量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在每年的5~9月份降水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常出现春旱或伏旱的特点。夜间降雨明显多于白昼,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9.9%~70.4%。降水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是许多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降水强度与降水集中的季节同步,多发生在夏季的6至8月。本段路线的灾害性气候天气主要为寒潮、暴雨和连绵阴雨。区内年平均风速1.3m,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实测极大风速27.00m,最大静风频率7%,平均风速3.4m;风向NW。线路场区最多风向为西北风,盛行偏西风,年平均风速2m,最大风速12m,瞬间最大风速19m。三、地形地貌本段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地貌形态以构造剥蚀丘陵为主,剥蚀堆积的阶地和河漫滩亦有分布。在构造剥蚀作用为主的地质条件下地貌分为丘陵地貌和河谷堆积地貌两大类。第三节工程地质、地震一、地层岩性本段出露地面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上段,白垩系下统苍溪组、白龙组、七曲寺组及第四系。根据本段沿线地层出露情况及其岩性特征、成因类型、力学性质的相似形与差异性,分为较软质砂岩夹泥岩;较软质砂泥岩互层;冰水堆积泥砾;河流冲积粘性土、砂卵砾石4个工程地质岩组。线路经过的丘间,凹谷内分布大量水田,水田多为低液限粘土,其具有高压缩性、高空隙比、高含水量特征,呈极软至软塑状,对软基需要特殊处理。二、地质构造本段隶属扬子地台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四川中台坳二级构造单元之川西台限三级构造单元,西部与龙门山地槽二级构造单元之前龙门山断褶带三级构造单元接壤。构造体系为旋扭构造系之绵阳环状构造。总体特点是褶皱宽缓、地层倾斜角较小,断层和和构造节理不发育。三、水文地质本段地处浅切和中切丘陵地貌区,表水系较发育,呈树枝状展布。地表水系主要为水田、鱼塘、冲沟,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雨。地表水系的水位、流量、流速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雨季水位暴涨,枯水季节流量较小,甚至局部溪沟断流。线路区内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内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孔隙水主要储存于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的孔隙中,但由于松散层厚度不大,且多分布于沟谷的土层中,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其动态变化直接受降雨及地表水变化的影响。裂隙水主要储存于基岩浅部风化带及上部风化带之中,它直接沿风化裂隙就近补给就近排泄,其水源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本段的地表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溪流水、塘库蓄水和稻田囤水,对局部地下水的补给有一定意义,水文地质的变化直接受到季节和降水的影响。段内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经检测结果确定: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Ca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腐蚀性,可供工程使用。四、工程地质岩组划分和分区及不良地质本段岩石根据其组合情况和工程地质特征,其岩组划分主要为较软质砂岩夹泥岩;较软质砂泥岩互层;冰水堆积泥砾;河流冲积粘性土、砂卵砾石4组。沿线松散岩组的第四系堆积层,为砂土、粘土、粉土及块、碎石土等,丘间谷地内堆积的低液限粘土,厚2-10#160;m,由于坳沟冲沟水田广布、长期积水和耕作,土层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多是极软塑~可塑状,局部呈流塑状,对路基及构造物基础稳定影响大,路基高填常形成软弱路基;在平缓斜坡及坡麓一带堆积的低液限粘土及块、碎石土等,其结构松散、稳定性差,是工程病害多发地。本段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中等,不良地址现象不甚发育,规模小,分布范围有限,对工程影响不大。五、工程地质综述本段属构造剥蚀丘陵,为构造剥蚀低山残丘地形地貌。侏罗系地层,其覆盖层坡残积厚1-3m、坡洪积厚2-10m,工程分级为Ⅰ~Ⅱ类;基岩为砂泥岩互层,工程分级为Ⅳ~Ⅴ类。地表水为小溪沟、塘库和水田,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小溪沟侵蚀切割不强烈、水流平缓、沟谷无阶地、水流通畅。地表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在低缓的斜坡和谷间低洼处均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其厚度一般0.5~5.0m,最厚可达10m,部分低洼地段有较厚的软弱土层存在,需进行工程处理。基岩为侏罗系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中~厚层状砂岩,侏罗系泥岩局部地段砂质含量较高、抗风化较差,差异性风化显著。本段廖家湾大桥起讫里程K34+165.97~K34+474.03,全长308.06m区间范围内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层,最大厚度5.2m,沟中分布冲积层厚3~5m;地表水主要为廖家湾冲沟的长年溪流水,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空隙水,无不良地质现象,两岸岸坡稳定,基岩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六、地震本段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该工程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执行。本段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