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嘉称 京津冀一体化下“地标性物业”优势显现 | ||||||||||||||||
摘要:据测算,2020年“京津冀”地区人口占比将达到全国10%,城镇化率将达到70%,商品房销售复合增长速度将达到7%,其中核心区域将会超过10%。投资标的的选择主要是根据资源升值的逻辑,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该区域的房地产行业将迎来哪些机遇?京津冀地区的房地产业又有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李宇嘉。 NBD: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您如何看待京津双城在地产方面的融合和发展? 李宇嘉:从目前来看,北京和天津的楼市在发展方面差距很大,北京商品住房平均价格在3万元平方米左右,天津商品住房价格则在1.5万元平方米左右,写字楼租金价格上的差距更大。 京津冀一体化后,二者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协同和错位发展、轨道交通连接等方面会突破阻碍,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北京首都功能的重新定位,经济方面的功能会转移到天津和河北,这会首先促进地产的融合和发展,表现在产业重新分工和合作上,天津商业办公市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空间,而北京商业办公租金也将会下降,产业转移后为北京房地产形态再造创造了空间。 另外,京津产业重塑后,就业随着产业走、人随着就业走,这样天津住宅类房地产的有效需求将增加,对缓解北京楼市需求过于集中、房价过高帮助很大,也有助于做实天津楼市需求。 NBD:改善型的高端物业是否更具有发展潜力? 李宇嘉:京津冀作为我国第三大经济圈、城市圈,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高,对于住房的改善型需求本身比较强烈。但是,过去由于需求高度集中在北京,造成北京辖区内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改善型需求被抑制。京津冀一体化后,由于产业会在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重新配置和优化,特别是北京经济功能、产业会疏解到天津和河北,北京空间拥挤、需求居高不下的局面会有所改观。 长期来看,房价有保持稳定和回落的趋势,这有利于过去被压抑的改善型住房需求释放。从天津来看,过去天津在产业、人才和功能定位上,一直受到北京强大的虹吸效应,发展不尽如人意,积聚效应不够。京津冀一体化后,人才、就业人口会随着产业走,积聚效应会增强,生产效率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也会提升,改善型住房需求会加速释放。 NBD: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发展的领头羊,如何加大产业的导入,带动房产的迅猛发展? 李宇嘉:北京首都功能重新定位后,央企、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会首先选择转移到作为北方经济中心、航运中心的天津。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其功能配套、区位优势比较突出,有能力承接北京转移过来的经济功能、产业和企业,天津应该大力发展央企总部经济、北方要素配置中心。因此,滨海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这些方面的产业地产、产业综合体应该率先发展,以完善的配套做好承接产业的准备,同时也要做好住宅类地产的发展规划,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的规划。 NBD: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是否会带动天津滨海新区新的中央商务区(CBD)的形成?如果形成,当地城市综合体会面临什么样的机会? 李宇嘉:天津距离北京近,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区位优势相对突出,加之北京写字楼租金越来越贵,企业的办公成本越来越高,一些企业会主动选择入驻天津。 滨海新区应该结合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制定更有吸引力的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和住房政策,吸引更多的金融、商业和物流等企业入驻,从而使天津中央商务区实至名归。 中央商务区形成后,在商务区功能分区、生活配套和产业配套等方面要重新规划,产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机会。 NBD:产业集聚会带动滨海新区的新的置业需求,改善型需求是否更受到青睐? 李宇嘉:滨海新区产业定位于要素配置中心、金融副中心和总部经济等,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就业人群的需求会呈现出不断升级的趋势。因此,未来滨海新区的改善型需求会爆发式增长。 NBD: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是否意味着天津市高端、多元化业态、地标性的物业将面临机会? 李宇嘉: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的物业需求是不同的。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加速,一些大型央企和国企、总部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入驻,高端人才也将在天津积聚,天津市高端物业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房地产市场也会迎来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除了住宅,商业、工业和商住一体的物业业态等多元化物业也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会吸取其他新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未来,集居住、工作和生活为一体的“立体地产”、“垂直地产”将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政策鼓励。向上要空间的多元化业态、地标性物业将会成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首选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