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模式”的秘诀 | ||||||||||||||||
核心提示: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本文将揭开由此衍生的“京沪模式”成功的秘诀! 2006年7月1日,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施工总承包的京沪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顺利开通。全长1453.82正线公里繁忙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工程,施工仅用了一年时间,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由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而衍生的“京沪模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秘诀之一 2004年1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之后,铁道部迅速做出大力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并以极大的魄力决定对全长1453.82正线公里的京沪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具体目标是:实施工程总承包模式,确保一年内完成,即2005年7月1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开通。但一年建成1400多正线公里的电气化铁路在国内乃至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包括接触网、变电、电力、通信、信号等数个专业,还包括老龄桥改造、站场扩建、曲线改直线、落道等诸多配套工程,几乎涵盖了铁路建设的所有专业和项目。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横向协作关系涉及到4个设计院、6个工程局、61个物资生产厂,纵向的涉及到铁道部、3个铁路局、施工监理及铁路的车、机、工、电、建等各个系统。可以说,京沪线电气化改造是多项工程同步进行、施工运输紧密配合、关系协调错综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其规模之大、工期之紧、要求之高、协调之难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铁道部领导高度重视,统一组织,强力推动,多次听取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促进了诸多关键问题的解决。铁道部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施工、运输、外电三个协调组。主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施工协调会,对影响施工的征地拆迁、封闭点、资金、外电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铁道部有关部门全力支持工程建设,对有关问题“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并多次组织指导检查组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安全生产、设备器材和施工质量等难点问题,确保了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北京、济南、上海三个铁路局把协调配合好工程施工作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为施工开绿灯、创条件。三个铁路局分别成立了现场指挥部,一名副局长常驻现场指导施工,抽调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上线,随时解决施工中需要协调的问题。运营等部门采取许多超常措施,在运输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调整运行图,每天挤出3个小时左右的施工“天窗”。运输、建管、安质、电务、车务、机务、工务等部门不讲条件,主动介入,点对点地盯在现场,为施工提供方便。设计单位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昼夜奋战,及时将图纸供到了现场,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施工一线解决技术问题。施工监理针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编制了监理实施细则,实现了层层对口、层层把关、点线结合、全线铺开、环环相扣的监理格局,并采用旁站、巡视、检测、工地例会、监理通知等手段,严把工程质量关。 秘诀之二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铁路工程建设是把工程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等建设环节分解开来进行平行发包。这种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我国加入WTO之后建筑市场国际化的挑战,也难以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 既有线铁路电气化改造,涉及到路基、桥梁、站场、电力、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多个专业。各专业工程所用的设备材料项目繁杂,技术含量高,质量标准严,专业接口多,协作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如果采取传统的切块、分段发包模式,一年完成1400多公里的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施工的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不统一,也会给开通前的全线联调带来诸多问题。实行国际上通行的施工总承包模式,有利于统一整合全线资源,灵活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迅速组织施工大会战;有利于实现工程主要物资和设备的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一调度、统一供应、统一核算,提高采购能力,节约采购成本,控制建设资金;有利于统一全线施工技术工艺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有助于强化工程建设主体责任,避免责任不清和互相推诿扯皮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