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方格网进行划分,建筑空间被单纯化、组合化,这样就可以造出无论处于何处,都与当地的特性无关的、标准划一的建筑空间。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 拆东西,有人称之为解析彩虹。可人们就是放弃了感性与想象力,甘愿囚禁于理性、机械、单调、易于建立与拆解的方格网中。既不囿于极简主义、亦不追随参数化设计的伊东丰雄先生,一直在思考着建筑如何才能从匀质的方格子中释放出来,与自然建立柔软的关系。在9月2日的名为超越现代主义建筑的讲座中,他于大屏幕中亮出整齐划一的方格网,如现代建筑中标准化、同一化的建筑空间;他将方格不断变形,继而得到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形与曲面,如他本人每一次对空间的建构,他着意于超越匀质化的现代建筑、于其中导入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价值观,他的建筑最终一定要被自然接纳、被人包容,变得柔软而动人。 从匀质的方格中解放,与自然建立柔软的关系 将建筑空间同一化、标准化,这便是现代建筑所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自19世纪后半叶始,经一战至20世纪前半叶之间被发明并成熟起来的。建筑空间按照功能类型被划分,例如住宅、办公室、工场、医院、图书馆、学校、剧院、美术馆等等,形成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组合。其后即可根据功能类型将其切分,这就是伊东先生所展示的方格网。现代主义的方格网导致了生活的同质化,伊东直呼:方格网在不断地覆盖着地球,我们被方格网囚禁了!。 通过方格网进行划分,建筑空间被单纯化、组合化,这样就可以造出无论处于何处,都与当地的特性无关的、标准划一的建筑空间。而象征当地特性和历史性的建筑式样即被完全排除。当时,在技术层面上,轧钢和钢筋混凝土框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匀质性建筑成为可能。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将这种建筑空间称为匀质空间。 二战之后,建筑的标准化原则得到贯彻。通过标准化的建筑空间,官僚统治体系下的管理才成为可能。建筑家们所追求的匀质且标准的建筑空间较好地适应了欧美各国在国家层面的需求,在岛国亦然。岛国开始制定全国统一的建筑标准:如《公营住宅法》制约了住宅设计、《学校教育法》限制了学校设计、《图书馆法》拘束了图书馆设计……建筑空间被划分一个个的单一类型,也就是被标准化。由此,日本全国标准化建筑的建造才得以成为可能。 伊东先生播放了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的演示视频,这就是一个超越现代主义建筑、逃离匀质方格网的典范。它始于方格网,却逐渐弯曲变形终至形成拱券的结构。他还在阅读空间内设置曲线形态的家具,均体现了其流变和非固化理念。仙台媒体中心利用筒型结构来逃离方格网,筒型结构螺旋上升;冥想之森-市营火葬场与岐阜媒体中心则干脆是一片连绵起伏的曲面;他着重介绍的在建中的台中歌剧院,先处理垂直方向,然后再拼进横向的部分。每个二维桁架都发生曲线变化,变成三维,连起来形成曲面。 最大限度利用自然与能源 建筑空间除建筑自身外还包括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方格网状的建筑空间却是在忽略与周边环境关系的条件下规划建立的。伊东先生在讲座初始便向大家展示了迪拜的落日、非洲大草原的水牛与斑马,他讨论了现代建筑的局限,其忽略了自然、场地之间的特殊联系,与自然环境完全割裂。伊东先生以岐阜媒体中心为例来解释他超越现代建筑的期许:模糊的界限(人们可由东南西北各侧进入、自由穿行)、利用自然能源和材料(其木质结构的屋顶、依靠建筑空间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等)、改变传统建筑的几何形状(起伏的天花板等);冥想之森-市营火葬场的屋顶则几乎是山的延续,台湾大会社会科学院的自然换风系统大大节约了能源;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的室内平面相当于公园的一部分,四周大量空间都与公园的植被与水体相连,其屋顶庭院的中间突起部分也会爬满绿色藤蔓植物;仙台媒体中心的家具模拟植物的样子进行设计。人、自然、建筑三重元素完美融合,进而构成应有的时序准则,是伊东先生的追求。 他坦言自己喜欢水平的、长形的东西,喜欢管道。巳年生、属蛇的他,小时候的家中有一从诹访湖的湖底温泉接来的水管,每天早上管中会流出温泉。或许是那时播下的种子?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