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泉州市区作为骑楼的建筑形式最为出名的大概就要算中山路了,中山路上的骑楼都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兴建的,经历过近百年的洗礼如今依旧保存完好,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泉州市建筑设计院研究室主任、高级建筑师陈凯峰 在泉州市区作为骑楼的建筑形式最为出名的大概就要算中山路了,中山路上的骑楼都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兴建的,经历过近百年的洗礼如今依旧保存完好,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所谓骑楼,就是两层或以上的楼房,一楼以廊柱支撑上面的楼房、沿街退后建设,空出供行人穿梭的空间。早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流入中国,骑楼这样的建筑形式也随着国门打开而进入南方沿海多雨的多个地区,成为城市规划建设里重要的一个建筑群。 经过百年发展,骑楼这样的建筑形式在中国早已不是简单的一个建筑结构和外壳,它的兴衰见证了上世纪时而动荡、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而稳定、新中国建立的历史。然而到了今天,它建筑上的实用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它本身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未来,骑楼的走向会如何? 东南亚人民对 西方建筑文化解读的产物 骑楼这样的建筑形式概念早已有之,早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里,神话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而各种神殿的建设在当时的社会里颇受重视,也使得建筑在那个时期就蓬勃发展,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被建造出来,诸如现在还存在的太阳神庙。而这么一种以柱子支撑楼顶,往建筑里部延伸空出四处通透的走廊,就是现在骑楼的原型。后来欧洲开始文艺复兴,重新拾起了这样的建筑概念,并随着殖民地的扩展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在这里以东南亚人民的文化视角对欧洲的西方建筑文化进行解读,形成了现在的南洋建筑文化和风格骑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居住在那里的华侨们又把这样一种南洋建筑带到了同样天气多雨、日晒时间长的泉州来。 骑楼在中国的兴建,则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建立起民国,主张拆墙辟路,拆去封建时候的城墙,重新辟开街道,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而骑楼就是在这个时期于辟路之后在街道两边建立起来的商住两宜建筑。建筑年代久远总会老化,而真正的整修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当时人们对保护这样的概念理解有偏差,错误地认为拆了建新的就是对城市的保护和规划,因而现在中山路的近代骑楼可以说是在文化层面只是生了一个建筑的躯壳在那里,能蕴含着历史文化沉淀的部分都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翻修、浮华的商业发展中消失殆尽。 同时满足商户和住户 需求的建筑空间 而说到时下建造的骑楼,由于泉州这样多雨的天气,骑楼这样的建筑形式又是十分实用的,它不但能为行人在逛街时提供舒适的行走场所,也让店家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能打开门做生意。在社会发展上而言,它是符合经济需求的,所以骑楼即使在现代也被大量地运用在泉州的建筑建设和设计上。它伸出的柱廊部分,可以使得店铺的墙壁较少地直接接触到日晒雨淋,对于建筑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功劳。而且,在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骑楼的建筑形式无疑充分利用了空间,一般套房的一楼都是惹人嫌的居住对象,这样一二楼作为商业用楼,之上的楼层则作为民居,既不浪费建筑空间,也能让商家和住户都满意。 现代骑楼和近代骑楼相比有许多改良和不同之处,比如为了配合社会的发展,以及和高科技设备相匹配,现代骑楼在承重的设计上、材料的选择上等都要大大不同于以往以纯手工作业为主要商业形式的近代骑楼。这样的骑楼已经失去了它在建筑文化上的那些内涵和意义,变成了充满实用性考量的功利主义建筑。它实际上是没有灵魂的,它们会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而随便地被取代,变成历史教科书上冷冰冰的一段文字或者一个建筑学名词,而这,无疑是建筑文化积淀和发展上的灾难!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查看更多……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