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北京奥运信息系统的终极测试 | ||||||||||||||||
文章来源:名易软件分页标题 【计世独家】只有在演习中将所有意外都测试到,才有可能在实战时将意外出现的几率降到最低。 2008年6月19日,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天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奥组委技术部和奥运会IT项目总集成商源讯公司(AtosOrigin)共同宣布,北京2008年奥运会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技术演练圆满结束。为期3天的技术演练模拟了奥运会最为忙碌的3天——8月13日、16日、21日的赛事进程,对大约500个事先定义的场景进行了测试,包括设备用房进水、网络中断、断电以及赛程变更等。 作为源讯公司负责北京奥运项目的总集成师,侯杰瑞(JeremyHore)刚刚经历了3天技术演练之下的高压状态,但他看起来仍一脸轻松,“整个过程非常好。在经历过所有状态之后,我们就会对整个北京奥运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营胸有成竹了”。 这是北京奥运开幕前,最后一次集中技术演练,旨在确保技术人员、IT系统及技术运行流程等完全准备就绪,足以应对奥运期间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同时,这次演练也让准备报道奥运赛事的媒体记者、广播商借此熟悉信息系统,确保到时他们能获得所有需要的信息,顺利向全球逾40亿的电视观众转播奥运赛事。国际奥委会技术总监让-贝诺·高特埃对此评论道:“第二次技术演练是北京奥运筹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成功意味着技术团队及系统完全准备就绪。” 两次演练 “北京奥运这个项目有一个特点,它有一个不可以改变的期限——2008年8月8日,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从技术角度做好准备,这是不可更改的。”帕特里克·艾迪霸(PatrickAdiba)说,他是源讯公司负责奥运会及重大赛事与活动部的执行副总裁。 为了确保北京奥运IT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与历届奥运会开幕前一样,源讯与北京奥组委协作实施了庞大的IT测试计划,这是筹备奥运的一个关键步骤。其实,北京奥运IT系统的大规模分散测试在3年前就已开始,整个测试时间长达20万个小时,测试系统的范围包括全球采购的50多个应用程序和10万个测试案例。 2008年3月,北京奥运IT系统的大规模测试结束,正式进入运营阶段。这时,一些备份数据中心开始运营,作为奥运会IT项目总指挥部的技术运行中心(TOC)也交付使用。在8月8日北京奥运开幕之前,与IT系统相关的最重要环节就是两次集中技术演练。 源讯公司是北京奥运会IT系统的总集成商,它带领由9个技术合作伙伴和赞助商组成的大联盟,搭建起了北京奥运的全部技术系统。其中,欧米茄提供计时和计分系统,并提供现场的比赛结果服务;柯达提供胶片照片和成像系统,负责制证成像;联想提供所有硬件和服务器;松下提供音频、电视和视频设备;三星提供无线通信设备;中国网通提供固定电信服务;中国移动提供移动电信服务;搜狐网则提供互联网服务。作为总集成商,源讯必须保证来自不同合作伙伴的系统可以精确协作,犹如一个系统。 在北京奥运所用的技术系统中,所有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运动会管理系统(GMS)和信息发布系统(IDS)是其中最核心的两个系统,它们与其他系统相互关联,其他系统又关联了更多的系统。以GMS中的注册系统为例,它与我国公安部门及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系统相连,任何参与奥运会的人都必须通过注册系统的审核后,才能被授予相应权限,获得身份识别卡,作为其在奥运场馆内的通行证。“这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艾迪霸说。 这两次技术演练是在大规模分散测试后,对所有系统进行的两次集成测试。第一次是在今年4月,第二次在6月,每次测试都持续3天。“技术演练并不仅仅是对系统的测试,也是对系统操作人员的测试。”侯杰瑞说。一些测试是在鸟巢旁的集成实验室里进行的,还有一些是在真实的比赛中进行的,比如一系列“好运北京”测试赛,所有设备和设施至少要经历一次测试赛。 尽管源讯开发的奥运技术系统已经历了3届奥运会的考验,但系统仍然面临着很多改变。比如整个系统中最核心的GMS,针对北京奥运做的开发、调整和升级的比例高达50%;其他系统,如评论员信息系统(CIS)也进行了升级。另外,这几年,一些奥运比赛项目的规则也发生了变化,信息系统必须针对这些变化进行变更。在这两次集中测试过程中,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与北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的IT专家一起审核了技术系统,看其是否与新规则相符。 北京奥运的两次技术演练并不是在不同时间进行相同的测试,它们各有目的——第一次技术演练的任务是让整个团队明白奥运会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进入真正的奥运系统运营模式;第二次技术演练是最后一次实战演习,是为了测试整个技术团队是否已为奥运做好准备了。 此外,第二次演练比起第一次,规模大得多。第一次技术演练,来自奥组委、源讯和9个技术合作伙伴的600多人参与,大部分测试是在集成实验室里完成的,仅有4个场馆参与演练。而第二次技术演练,参与者有2500人,除了之前的参与方增派了人员外,全国7个奥运比赛城市的39个场馆,还有一些非竞赛场馆及北京奥林匹克广播公司(BOB)等都参与其中,为北京奥运实战做了一次全面技术演习。 600多次“找碴” “我们模拟了奥运会比赛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在两次的3天集中测试中,鸟巢旁边的TOC里160人的专家团队实行轮班制,分成两班,每班值班10个小时。奥运期间,专家们每次轮班是12小时,提供7×24的运营服务。 在当值时,侯杰瑞大多时间呆在TOC里。TOC的入口对面的墙上嵌着一长条的显示屏,显示着各场馆和各系统的运行情况。侯杰瑞时常盯着显示屏,随时准备帮助团队成员解决问题,“这个模拟非常真实”。类似的监控系统在每个场馆都有,各场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借此将监控细化到每一台设备上。 与侯杰瑞值对班的是他的助手——MicheleHyron和DanielTorres。Michele是北京奥运的运营经理,负责400名源讯公司IT专业人员以及数千名IT志愿者的人员规划,Daniel则是北京奥运的集成经理,他与奥组委共同工作,负责规划、集成测试、部署由各合作伙伴提供的不同软件,为奥运会提供IT解决方案。不当值的时候,侯杰瑞则会到各场馆去,与那里的团队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 在整个技术演练中,技术团队像在奥运会时一样工作,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出现问题马上想办法解决。而与奥运时不同的是,演练中多了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影子团队”,这个团队在第二次演习时多达100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找碴”。在第一次技术演练中,这些“肇事者”们总共“制造”了100多起意外;第二次演练期间,意外次数增加到500多次。当时,TOC中气氛紧张,墙上的监控系统不断闪现红色标志,显示着他们的麻烦一个接一个。“肇事者”们制造的这600多次意外,主要来自历届奥运会的运营经验,以及之前测试中出现过的问题,还有不同参与方的建议。 尽管之前的一系列“好运北京”测试赛已经对所有场馆的IT系统进行了测试,但奥运会期间比赛项目不会先后进行,而是要在17天内完成28个大项、38个分项、302个小项的比赛,很多比赛都会同时进行。“这是我们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最忙时,系统要同时承担25个项目的运营。最让人紧张的是可能同时在好几个地方发生问题。”侯杰瑞说。通常只有很严重的问题才会被报告到TOC,“这个时候,我需要分析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出先后主次,选派合适的人员去处理;同时,还要保持冷静与镇定,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正确的决定”。 按照以往的经验,80%的意外都比较容易处理,比如工作人员的手机出问题或某个地方需要更换一台电脑;而另外20%的意外则是比较复杂的情形。比如在第二次技术演练中,他们重点测试了网络中断、主服务器和备用服务器同事宕机、发生火灾及设备室进水等,这需要整个团队协作解决。“肇事者”们甚至与中国安全部门一起策划了一次反恐演习。 第二次技术演习一开始,“肇事者”们就切断了TOC连接天津足球比赛场馆的网络,并将故障拖延了两个小时。这意味着在这两小时内,虽然天津的足球比赛仍在进行,但在北京媒体中心的记者们却没法获得信息,无法向观众传播成绩。“这一幕模拟得非常真实,甚至有官员亲临现场,要求必须在两小时内解决问题。”TOC的现场气氛紧张起来,天津场馆的管理团队很快行动起来,启动了应急预案;同时,他们与TOC不断进行电话沟通,了解网络抢修情况,准备在网络恢复后的第一时间把所有成绩重新发送出来。 这样的情况并不仅仅被视作技术故障来处理,侯杰瑞将它视作一次危机管理,除了让TOC和现场团队合力解决技术问题外,他在此时还会与等待在北京媒体中心的记者们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告知故障情况及大概多久可以得到解决。“这是在第一次技术演练结束后增加进来的流程。” 在第二次技术演练之后,北京奥运的整个系统基本被固化下来,此后如果再需要变更,则要进行变更管理申请,走严格的审批流程。 “服务于北京奥运的技术系统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我们很难说真正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了,但我们认为只要不断测试、检查,并保证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一直处于被监控的状态,以及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很快得到解决,这样就能在北京奥运时做到尽善尽美。”侯杰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