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行业软件商如何走出“同质化”怪圈 | ||||||||||||||||
来源:名易软件 “软硬通吃”的同质化之痛 同质化是工业社会走向成熟之后,许多企业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电视机生产领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个问题在IT领域也逐步崭露头角,不仅令用户大倒胃口,也令IT领域从业人员黯然神伤。 王先生是国内某大牌PC电脑生产企业的市场部经理。与其光鲜外表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内心的焦虑与日俱增。近几年来,PC同质化倾向使得业界竞争日趋激烈,沉重的销售压力之下,他和他的团队简直是度日如年。 比起李经理,王先生的日子还算好过的。李经理的买卖开在深圳,前几年,听说MP3抢手,他开始入行。开始日子还算好过,可是,仅仅在几个月之后,大大小小的MP3生产企业就遍布城乡。最令他揪心的是,市场好像在一夜之间出现饱和,满世界都是大同小异的MP3,企业组装出来的MP3乏人问津,都压在手里…… 硬件离不开软件,硬件生产商的日子难过,软件企业的日子也风光不到哪里去。刘经理所在的软件企业靠起家,让他感到难堪的是,OA系统的众多新概念、新名词,好像一面世全世界的软件企业就都知道了。给客户介绍的东西也都一样,搞得客户都“审美疲劳”得不行。一听软件企业介绍,就眉头紧锁。等费了老大劲整明白了,也缓过神来,这才发现许多新概念无非是新瓶装了旧酒,换汤不换药。结果,不仅劳神费力,还落个忽悠人的坏名声,砸了自家的牌子……同质化已经成为众多行业软件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 有没有破解同质化难题的办法?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怎样才能破解这一难题呢? 盯紧行业谋求创新 行业软件提供商吃的就是“行业饭”。行业饭有不同的吃法,吃法不同,结果也有高下之分。有的软件企业进入一个行业,屁股还没坐热,就这山望着那山高,被看上去很美、似乎更有“油水”的其他行业所吸引,费尽心机跑过去才知道,原来哪里的草坪都不够绿,哪里的饭碗都不好端,于是又忙着转场。如此几个回合下来,公司离解体也就相去不远了。不久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政府信息办一位领导在某IT企业论坛上表示,我国相当比例的行业软件提供商对行业缺乏了解,甚至还不如一些外国公司;有的软件企业同时在几个行业打拼,结果,哪个行业都不见长,反倒消耗了有限的人力财力,浪费了宝贵的商机;也有一些软件企业,在左突右闯之后,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心甘情愿坐冷板凳,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结果,面壁十年终破壁,把一个原本不被人看好的行业捂热了,这些企业自然而然地成了该行业的最具优势的软件提供商。 笔者在与一些软件企业接触、合作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在某一行业有所建树、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企业,都是有着多年行业积累,且目标比较单一的企业。那些朝三暮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企业,大多惨淡经营,有些干脆关门大吉了。 较之国外软件业巨头,国内行业软件提供商在管理水平、人力资源、资金实力、市场形象等多个方面存在差距,对国情与国内特定行业的了解是鲜有的可以建立比较优势的所在。如果连这一比较优势都不珍视和利用,那么,还有什么资格跟人家拼市场呢?这显然是不理智的行为。 盯住一个行业,花大气力、潜心研究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客户禀赋,了解市场情况,与客户和行业共同成长,为客户和行业创造价值,就可逐步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对客户和行业有深度把握,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由此而来的创新是最有价值、最具生命力的创新,也是甩开竞争对手、避免软件产品同质化的不二法门。 紧盯核心问题实施敏捷创新 国内行业软件提供商大多属小型企业甚至微型企业。这些企业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规模有限,人力财力紧张,许多企业甚至长年在生死线上挣扎。有些软件企业老总在与笔者交流时坦言,本打算盯住一个行业苦心经营,谋求用户与企业自身双赢发展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本不想抄来抄去、卷入同质化的漩涡。可是,市场环境太差,竞争太过激烈,企业势单力孤,实在是撑不住打这个“长线”。对此,我既表示理解,也有保留意见。 国内行业软件提供商的生态环境确实不容乐观,但是,困难的条件正可磨练一个人、一个团队的意志,选择坚持的战略,辅以正确的策略,困难的条件恰恰是软件企业战胜对手、最终胜出的一份资源。前几年,国际集装箱市场一度萧条,我国中集集团没有被困难吓倒,该企业凭借多年研究与积累,坚信集装箱市场终会走出困局加速发展,他们加强科学管理,利用市场萧条之机,兼并整合其他企业,往昔一些竞争对手纷纷被他们纳入麾下,几年萧条之后,中集集团反而成为世界瞩目的领军型企业。这个案例对如今苦苦挣扎的行业软件提供商应当是个鼓舞。 紧盯用户核心问题,实施敏捷创新,也许就是一个好的策略。这一策略的主旨,就是在盯住行业,坚持长线经营战略的同时,着眼行业与客户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开展创新,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满足市场需求。 与紧盯核心敏捷创新相反的,是不看对象与自身条件,一味贪大求全。在此思想指引下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看上去面面俱到,可是,哪样功能都不到位,没有什么强项。就像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个性,很难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这样的软件产品,因为不能较好地帮助用户解决现实问题,难以形成共鸣,只能沦为缺乏“卖点”的大路货,在同质化的大潮中随波逐流,最终归于沉寂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