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事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 ||||||||||||||||
1.我国物联网事业的发展突破迷雾,政府支持由虚到实 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而在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在交通、电力、卫生、物流等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相关行业部门也都相继出台了有关规划,积极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2011年4月,财政部出台《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包括: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标准研究与制订、应用示范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项目。 2011年5月,继财政部发布《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后,工信部办公厅与财政部办公厅又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1年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不仅对《办法》中涉及的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及重点支持内容做了补充阐述,并对申请资格、条件和程序做了详细说明。 2.物联网与各行业紧密相连,逐步实现对接合作 2.1银行卡重视结构调整,加强安全监管,创新支付业务,应用迈上了新台阶。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中国银联作为银行卡支付的创新企业为持卡人提供了多元的支付选择,其中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手机支付是两大亮点。同时,手机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芯片卡推进的工作也逐步扩展开来。 2.1.1银行卡走进农村,逐步服务于“三农”央行高度重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建设,为改善农村的支付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在这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明确在2013年底前,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全国范围类的农村乡镇、行政村基本覆盖,满足偏远地区农村的支农补贴基金、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金融服务。2011年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调研和摸底,2012年是银行卡助农取款全面推广阶段,力争在2013年实现全面推广的工作目标。 2.1.2银行卡加强安全监管随着信用卡的高速发展,风险也日益显现。针对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央行今年也出台了《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将系统的解决信用卡业务中出现的或是潜在的问题。中国银联自2001年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于今年各个商业银行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又推出了不少各具特色的银行卡产品,不仅给银行带来了不俗的业绩,同时也丰富了持卡人的用户生活,以人为本,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突出特色,助力投资理财。同时,央行推出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其目的是使28亿张银行磁条卡,80亿张智能IC卡,7大行发行的银行卡和几十个试点城市的智能IC卡能实现对接。相关的金融业务不在体外循环,从而利于加强安全监管。 2.1.3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3月央行出台了《关于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工作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要求工、农、中、建、交、招、邮储在2011年6月底开始发行IC卡,其他的商业银行从2013年的1月1日开始发行,到2015年的1月1日,各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务的银行卡均应该成为IC金融卡,这包括已发行的28亿张,以及即将发行的银行卡都是芯片卡。这样在技术上就实现了统一,为一卡多用铺平了道路。其中,工行率先迎难而上,启动这一工作,在2011年3季度尾,已发行的银行卡为1586万张,占全国金融IC卡发行总量的87.4%。 2.1.4银行卡与行业融合,共促智能卡发展。2010年,央行与军队推行的军人保障卡进展一年,得到广大士兵和部队的推崇。2011年,央行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金融社保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即将在未来4年大规模推广。2012年,央行将继续与卫生部探讨居民健康卡的融合;与武警部队合作武警保障卡;与铁道部探讨铁路客票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希望产业界练好基本功,努力钻研,把最适合的产品、软件、应用、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给这些用户。 2.2物联网技术促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发展。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住房城乡建设信息化更深入地应用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交通、能源、人口、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整治监管等方面的挑战日益凸显,区域复杂化。这就需要通过应用更多新的信息化手段,改革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盲目、落后的方式向高效、敏捷、精确的方式转变。当前应以应用为核心,逐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发展。 2.2.1城市一卡通IC卡应用的情况。截止到2011年10月,全国累计超过了400多个城市建立了不同规模的IC卡的系统,其中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进行项目建设的城市近150个,已经涵盖了全国所有的直辖市,90%以上的省会城市,以及110多个地级市,全国累计发卡量近两亿两千万张。 2.2.2互联互通工作有序进行。以CPU卡为载体的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应用,在2011年全面启动,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是指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遵循互利原则,使各城市发行的城市一卡通用户卡实现在任意城市的应用,凡是具备互联互通技术条件的城市,所发行的用户卡均可以交互的使用。目前第一批互通的城市,包括上海、嘉兴、南昌、湖州、绍兴,同时,昆明、上饶、兰州、长沙、郑州、台州、沈阳、宁波等城市也正在进行互联互通系统的升级工作,很快就可以完成互联互通的接入。 2.2.3手机支付应用逐步走入人群。手机支付与一卡通结合后,真正体现出随时可刷卡,随时可充值的便利性。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城市一卡通业务为用户带来便捷性,一卡通公司也击打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和充值,双方的合作和共同吸引用户使用手机支付业务。 ⑴通过电子医疗,希望物联网普遍的应用和推进能够把成本更加低廉,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包括医疗监护、设备的无线化、移动服务)提供给百姓。 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希望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来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远程医疗。 ⑶通过物联网能够实现自助医疗,通过经济的发展和自我意识、保健意识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们的自助医疗有所发展。这样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最终实现医疗服务的现代化,提升整个医疗服务的水平。 ⑷通过有序的规划和推进物联网和RFID技术的应用,让行业知道应该往哪方面发展,能够为卫生部门提供哪些技术和产品。 2.4金融社保卡发展突飞猛进。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的管理办法》,使得社保卡的管理纳入了更加规范的轨道,促进了社保卡的快速发展。首先,发卡速度显著加快,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已经批复发行社会保障卡的地级以上城市230个,实际持卡人员达到1.76亿人,预计年底将达到1.9亿人。从社保卡整个发展状况来看,“十一五”期间发卡量分别为500万、1300万、1400万、1800万、3500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而2011年发卡数量为8700万张,是“十一五”发卡量的总和。另外,发卡的地区集中程度显著提高,包括湖北、内蒙、黑龙江、山西、宁夏、河北、贵州、新疆等省区。用卡环境日益完善。通过金保工程一期建设,人社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显著加强,呈现出从分散到集中、从孤立到整合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地级以上的数据统计中心是300个以上,从省到市覆盖了90%以上,城镇网络覆盖率是92.5%。据统计,2011年的发卡8700万,2012年的发卡目标是1.5个亿,基本上在今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倍,持卡人总数达到3.4个亿,完成了目标的40%以上。而社保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8亿目标,实际覆盖全国范围才60%的参保群体。从这些数据看来,社保卡的发展迫在眉睫,希望产业界练好内功,共促金融社保卡的发展。 2.5智能公共交通及服务将是交通部发展的重点。智能交通从1995年开始,与国外相比,晚了5-10年,但总体来说,也取得了很多的进步。目前,我国交通部进行的智能交通多数用于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大型公共活动,下一步将面向普通公共交通,切实保障人民出行的方便、快捷。2012年,交通部战略发展面向以下七个方面:包括公共交通服务与城市交通协调的管理,智能公交,出行的便利化与信息服务、港口装备与智能运输的智能化、关键技术体系等,并提出了“智能驾驶”的想法。目前交通部已在广州市开展城市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将更多的关注公共交通服务方面。此外,在船连网、公路网、港口管理与运输方面希望能借助物联网进一步加以突破,共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6智能电网的新应用。智能电网主要在电力电子、信息、通信、传感器和储能等高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应用。国家电网提出了智能电网目标,2011年9月向外界发布,智能电网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为规划阶段,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25年为完善提升阶段。目前,智能电网也逐步装上了双界面多功能支付卡,可以用于智能电表和缴费,从查询、缴费、审查电力公司,以及到最后结算。并预计于2012年底发放芯片电卡2000万到3000万卡,将在2015年完成全部替换。 3.物联网标准得到密切关注,推行力度明显加强 2011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2011年标准化工作重点,将物联网、移动支付、智能终端、云计算等列入行业标准制定的重点,并提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物联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等重要领域标准制修订,并在经费、计划安排和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通过试点探索综合标准化工作模式,同步开展产业链上各环节、各类产品的标准制定,形成重要领域标准全面覆盖和配套的局面。2011年10月,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式发布了我国已完成的传感网首批6项标准征求意见稿。包括:《总则》、《术语》、《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技术规范》、《信号接口规范》、《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标识传感节点编码规范》。这些传感器标准的发布,对物联网识别层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1年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方面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初步建立,8项智能交通国家标准于2011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行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建立,对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的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2011年在物联网标准制定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争议,例如,移动支付标准多方博弈,至今尚无定论;许多物联网基础标准仍悬在空中,尚无结果;物联网共性标准体检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等等。但随着政府推动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的步伐将会加快前行。 4.物联网事业存在的问题 4.1核心技术十分欠缺、创新产品依旧匮乏。尽管政府已经积极采取措施来推动中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但是,2011年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步伐依然缓慢、创新产品依旧匮乏,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物联网公司大部分还是主要以应用集成为主,在芯片、高端设备制造、系统软件等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整个产业呈现出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缺乏扎实、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特点。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发展短板,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系统性建设鼓励核心技术及创新产品研发的产业发展环境和资金支持政策是迫切急需,只有在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物联网的核心实力和国际竞争领先优势。 4.2产品成本高、标准不统一,制约物联网应用发展。纵观中国物联网市场,产品成本高,标准不统一,配套体系发展滞后,是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的一个短板。以物联网体系中最核心的感知层而言,电子标签价格尚未降至到大规模普及的成本要求;传感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敏感性仍旧不能满足许多复杂环境的应用需求,而物联网应用需要的整体配套体系,也尚未健全。整体技术发展的不成熟,标准的未统一,关键环节产品成本的高昂,配套体系发展的滞后,所有这一切,都是制约中国物联网应用发展的核心要素。 4.3物联网商业模式不清,政府投入尚未对接市场驱动。目前,物联网很多示范项目的启动都是由政府直接买单,但是,要想实现这些项目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市场的内在驱动,形成有效的商业服务模式。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应用示范项目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所以,如果政府投入不能和市场驱动有效对接,将难以形成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也将短命和夭折。因此,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建立,是物联网真正得以发展的关键。而由于物联网产业链复杂庞大,建设有效的商业模式需要芯片商、设备商、系统集成商、移动运营商、应用方等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所以如何建设有效的商业模式并非易事,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统一的背景下,物联网发展将不会一帆风顺。 5.结束语 物联网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是为改善民生、惠及百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能服务的庞大社会信息系统工程;物联网体现的是一种融合,发展宗旨是“以人为本”,当今发展的重点与切入点是感知与应用。要全力支持并加快制定各相关标准,重点放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引导和开拓各类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我国物联网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真正造福民众,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